close
後壁火車站為傳統的木造建築,建於1902年,站房在民國30年嘉南大地震傾斜,現有樣式為民國32年改建,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日式木造火車站之一。 它是台鐵西部幹線台南縣最北的車站,屬於3級車站,只有電聯車或平快車停靠。
這四座雕像是不是覺得很眼熟,是的﹗它曾在8月中旬上報,後壁鄉因崑濱伯他們而聞名全台,所以鄉長為他們立了雕像,但此舉卻引起四位的不滿;鄉長說明設置石雕像是為了推銷地方觀光與冠軍米,該項說法使獲得諒解
菁寮國小是後壁鄉內創設最早的學校〈民國前一年草創〉, 雖然每個年級只有一班,卻擁有歷史悠久的校舍---木造禮堂與圖書館,木造圖書館建於民國45年,木造禮堂建於民國40年,操場旁有桃花心木林,林中有一座日治時期的升旗台。

木造圖書館
木造禮堂
日治時期的升旗台
兩株老榕,樹齡都在一百年以上,雙雙被列為臺南縣珍貴老樹。
校內的數百棵桃花心木是五十年前,由當時的全校師生一鋤一鏟所栽植的,如今綠樹成林,滿園新綠
在操場上巧遇一群足球隊員利用午休時間正加緊練習,他們真是一群活潑純樸的快樂小孩。
菁寮天主堂---是普立茲獎得主-佛萊德.波姆(Gottfried Bohm)設計的,在民國55年興建,由本地工匠按圖施工,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第一件的海外作品。據說:天主教是以募款方式所建的教堂,三角錐體的金字塔造型和金屬鋁板的建材,角錐尖頂造型,傳說靈感來自於農田間的稻草堆,現已成為本地一個明顯的地標。雖然現在的菁寮天主堂已老舊了,但在當時可是全村庄的明星,與當地田野風光結合成饒富趣味的一景。
2006無米樂這部影片紀錄了台南縣後壁鄉農民的生活,與對工作的堅持,與恬然自得的生活。片中主角之一的崑濱伯所種植的益全香米,是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米。〈因抵達此地已是午休時間,整個村落只有我們兩位遊客,所以無法請崑濱伯他們入鏡〉
>
阮家古厝---據專家鑑定勘查判斷,可能建於清乾隆高宗年間,已有一、二百年歷史,為街屋式建築,是台南縣較特殊的古厝之一。阮宅的歷史滿傳奇,它原先座落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,是某林家望族的祖厝,傳了三代,因家道中落,賣給了後壁鄉的許遷,許遷運用拆遷技術,將宅第搬運至現址重建。後來許家亦式微,轉賣與阮家,聽說當時阮家所花的錢可以購買三甲良田。古厝為木造閣樓式建築,有亭仔腳設置,以四柱支撐,柱子原為木柱,後因潮濕腐壞而改成洗石子柱。阮宅建材全屬大陸福杉,完全由精密切割的木材榫接而成,未見一釘一鉚,由門窗、樑柱、斗栱,依稀可見當年的豐姿,牆壁精美的雕飾、彩繪,層次明朗。抬頭看門楣上有著「金德興」的店號,曾二次遷徙,經歷六代,換了三個家族,雖然如此,但它的風華,依舊燦爛,未嘗被世人遺忘。
菁寮聚落老街(北勢街),這排古老街屋是全木造物,古老街屋是四十、五十年代最熱鬧的商店街,菁寮後來因社會環境改變加上沒有交通幹道而沒落,人口外移,只剩過去的老街成了說古的題材。
西洋樓仔---黃宅古厝屬巴洛克建築,為一座融合傳統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。正面有雙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牆,牆額上有雙排文字,上為黃氏堂號「紫雲荔園衍派」,屋後亦作山牆形,其上書寫黃姓祖籍「江夏」,文字旁並有藻飾。

這四座雕像是不是覺得很眼熟,是的﹗它曾在8月中旬上報,後壁鄉因崑濱伯他們而聞名全台,所以鄉長為他們立了雕像,但此舉卻引起四位的不滿;鄉長說明設置石雕像是為了推銷地方觀光與冠軍米,該項說法使獲得諒解

菁寮國小是後壁鄉內創設最早的學校〈民國前一年草創〉, 雖然每個年級只有一班,卻擁有歷史悠久的校舍---木造禮堂與圖書館,木造圖書館建於民國45年,木造禮堂建於民國40年,操場旁有桃花心木林,林中有一座日治時期的升旗台。




木造禮堂

日治時期的升旗台

兩株老榕,樹齡都在一百年以上,雙雙被列為臺南縣珍貴老樹。

校內的數百棵桃花心木是五十年前,由當時的全校師生一鋤一鏟所栽植的,如今綠樹成林,滿園新綠

在操場上巧遇一群足球隊員利用午休時間正加緊練習,他們真是一群活潑純樸的快樂小孩。







菁寮天主堂---是普立茲獎得主-佛萊德.波姆(Gottfried Bohm)設計的,在民國55年興建,由本地工匠按圖施工,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第一件的海外作品。據說:天主教是以募款方式所建的教堂,三角錐體的金字塔造型和金屬鋁板的建材,角錐尖頂造型,傳說靈感來自於農田間的稻草堆,現已成為本地一個明顯的地標。雖然現在的菁寮天主堂已老舊了,但在當時可是全村庄的明星,與當地田野風光結合成饒富趣味的一景。





2006無米樂這部影片紀錄了台南縣後壁鄉農民的生活,與對工作的堅持,與恬然自得的生活。片中主角之一的崑濱伯所種植的益全香米,是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米。〈因抵達此地已是午休時間,整個村落只有我們兩位遊客,所以無法請崑濱伯他們入鏡〉




阮家古厝---據專家鑑定勘查判斷,可能建於清乾隆高宗年間,已有一、二百年歷史,為街屋式建築,是台南縣較特殊的古厝之一。阮宅的歷史滿傳奇,它原先座落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,是某林家望族的祖厝,傳了三代,因家道中落,賣給了後壁鄉的許遷,許遷運用拆遷技術,將宅第搬運至現址重建。後來許家亦式微,轉賣與阮家,聽說當時阮家所花的錢可以購買三甲良田。古厝為木造閣樓式建築,有亭仔腳設置,以四柱支撐,柱子原為木柱,後因潮濕腐壞而改成洗石子柱。阮宅建材全屬大陸福杉,完全由精密切割的木材榫接而成,未見一釘一鉚,由門窗、樑柱、斗栱,依稀可見當年的豐姿,牆壁精美的雕飾、彩繪,層次明朗。抬頭看門楣上有著「金德興」的店號,曾二次遷徙,經歷六代,換了三個家族,雖然如此,但它的風華,依舊燦爛,未嘗被世人遺忘。

菁寮聚落老街(北勢街),這排古老街屋是全木造物,古老街屋是四十、五十年代最熱鬧的商店街,菁寮後來因社會環境改變加上沒有交通幹道而沒落,人口外移,只剩過去的老街成了說古的題材。




西洋樓仔---黃宅古厝屬巴洛克建築,為一座融合傳統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。正面有雙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牆,牆額上有雙排文字,上為黃氏堂號「紫雲荔園衍派」,屋後亦作山牆形,其上書寫黃姓祖籍「江夏」,文字旁並有藻飾。




全站熱搜